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又名“肾上腺皮质激素”,由肾上腺皮质分泌,是一种机体内重要的调节物质,也可以人工合成。糖皮质激素的适应证非常广泛,且价格相对低廉,对于很多疾病都是不可或缺的药物。糖皮质激素虽然有一定的副作用,但不能因噎废食,全面否认。只要使用得当,对患者而言是获益大于风险的,无需“谈激素色变”。
糖皮质激素的两张面孔:
治疗作用 |
|
不良反应 |
影响人体的糖、蛋白质、脂肪、水盐代谢 |
→ |
造成满月脸、水牛背、皮肤变薄、肌肉萎缩、骨质疏松、水肿,诱发高血压、糖尿病,抑制儿童生长发育 |
抗炎 |
→ |
伤口愈合迟缓 |
抗毒 |
|
|
抗休克 |
|
|
免疫抑制 |
→ |
诱发或加重感染 |
刺激骨髓造血功能 |
|
|
中枢兴奋 |
→ |
诱发精神失常 |
增加胃酸与胃蛋白酶分泌 |
→ |
诱发或加重溃疡 |
如果您在使用口服糖皮质激素:
比如醋酸泼尼松片、甲泼尼龙片、醋酸地塞米松片等。
1、服药时间控制在早晨7-8点。人体激素的分泌具有一定的生理规律,早晨8点前服药对人体自身分泌激素的影响最小,减少副作用。一般将每天的服药量在早晨一次服用,不需要分成多次服用,特殊情况遵医嘱。
2、饭后服用,可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大剂量口服激素期间可以考虑口服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预防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既往有消化性溃疡病史的患者更应考虑这一点。
3、可以考虑口服钙片、维生素D、骨化三醇等药物,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尤其是大剂量、长疗程口服激素的患者。
4、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患者应定期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血电解质水平、眼压等等。
5、服药期间不可突然停药,如需停药应逐渐减量。糖皮质激素突然停用或减量过快会出现停药反应,表现为乏力、恶心、呕吐、关节肌肉疼、发热、低血压甚至昏迷等症状,出现原疾病的复发或加重。因此需严格遵循医嘱,缓慢减量。
人身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到下丘脑与垂体的调节,这种调节可以使激素维持相对稳定的水平。如果额外服用激素,体内的激素水平就上升了,调节中枢发现这种情况后就会自动减少身体自身分泌的激素来维持平衡。长此以往,机体就认为“只要分泌很少的激素就可以了”。此时如果突然停用,调节中枢一时反应不过来,就会出现体内激素水平过低的情况,出现原疾病的复发或恶化。但这种“依赖”并不是像毒品一样的上瘾,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慢慢减量就行了。
6、漏服了怎么办?
隔日服用1次的病人:在当日发现了忘记服药或在次日发现漏服药物时,应立即补服,以后的服药时间按照补服的时间顺延即可;
每日服用1次的病人:如果在当日发现错过了服药时间,应立即补服;如果在次日发现漏服时,则不必补服。
7、如您同时使用其他药物,特别是抗抑郁药、抗甲状腺药、口服避孕药、利福平、利托那韦、呋塞米、胰岛素、解热镇痛抗炎药等,需告诉您的医生或药师,因为这些药物可能与糖皮质激素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影响疗效或是发生不良反应。
8、儿童患者长期使用需十分慎重,因为激素可抑制生长发育,一般采用短效或中效激素,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
9、妊娠期谨慎使用,哺乳期接受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时不应哺乳。
如果您在使用外用糖皮质激素:
比如卤米松乳膏、丙酸氟替卡松乳膏等。
1、外用激素每次用量可根据“指尖单位”来使用,1个指尖单位约为0.5g,可以供双侧手掌均匀涂抹一遍,可以此推算相应皮损的用药量。一般每天1-2次,使用次数不宜过多。
2、不宜长期、大面积使用,否则可能引发全身不良反应。一般湿疹皮炎用药1~2周,银屑病2~3周,其他斑秃、白癜风、红斑狼疮等可以适当延长。
3、皮肤柔嫩的部位,如面部、眼周、颈部、腋窝、腹股沟、股内侧、外阴,激素吸收率高,更易发生副作用,这些部位不能使用强效、含氟的药物品种。
4、儿童、特别是婴幼儿(2岁以下)一般选择外用弱效或软性激素(如糠酸莫米松)。外用强效激素(如卤米松)儿童应慎用,且2岁以下的儿童治疗不应超过7天。
5、妊娠期谨慎使用,哺乳期勿在乳部使用。
如果您在使用吸入糖皮质激素:
比如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等。
1、吸入药物后应及时用清水深漱口,以降低口腔真菌感染的风险。
2、如果使用面罩式给药,用药前避免涂抹油性面霜,并在吸入药物后彻底洗脸。
3、可能会发生轻度咽喉刺激、咳嗽、声嘶等不良反应,在长期大剂量使用时可能产生全身作用。
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对糖皮质激素的认识是不是又多了一分?总而言之,糖皮质激素作用广泛,只要我们合理使用这柄“双刃剑”,避免盲目加量或随意停药,用法用量、服药时间听从医生和药师的专业建议,自然会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使糖皮质激素的“喜”大过于“忧”。
参考文献: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1)
规范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专家共识(2015)
相关药品说明书